0371-57123510
contact@kejianyi.cn

SCI论文,署名与地址的写作格式问题汇总

对科研人来说,SCI 论文发表是学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而署名与地址的撰写看似 “小细节”,实则直接关系到成果归属、学术权益甚至论文能否顺利见刊。不少人因忽视格式规范或踩中 “隐形雷区”,导致论文返修、成果争议,甚至影响学术声誉。今天我们就从格式标准到注意事项,科检易学术带您一起学习并了解!

SCI 论文署名:别只看排序,格式细节藏玄机

署名不仅是 “挂个名”,更是对研究贡献的认可、对学术责任的承担。不同期刊虽有细微差异,但核心格式与原则高度统一,主要关注作者排序、姓名写法、通讯作者标注三大要点。

1. 作者排序:按 “贡献度” 而非 “资历”

SCI 论文署名遵循 “贡献优先” 原则,而非按职称、资历排序,这是国际学术界的共识。通常第一作者是对研究工作贡献最大的人(如负责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分析、论文初稿撰写),最后一位多为通讯作者(如项目负责人、指导导师,承担论文修改、审稿沟通、成果负责等核心职责),中间作者按贡献度依次排序。

需特别注意:部分学科(如医学、生物学)存在 “共同第一作者” 情况,需在姓名右上角标注相同符号(如 “*”“#”),并在脚注说明 “These authors contributed equally to this work”;若有共同通讯作者,同样需标注并说明各自职责(如 “Corresponding authors: XXX (email: xxx), YYY (email: yyy)”)。

2. 姓名写法:避免 “同名混淆”,格式要统一

中文作者的姓名拼音格式是高频出错点,核心原则是 “姓全拼大写,名首字母大写,避免过度缩写”:

正确格式:姓的全拼全部大写,名的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若为名的两个字,可连写或加空格,如 “王小明” 可写为 “WANG Xiaoming” 或 “WANG X M”,注意名的缩写需加空格,且不可只写首字母 “WANG X”,易与同名作者混淆);

一致性要求:同一作者在同一研究团队、同一系列论文中的署名格式必须统一(如全程用 “WANG X M”,不可时而 “WANG Xiaoming” 时而 “WANG X”),避免被数据库误判为 “不同作者”,影响学术成果统计。

3. 通讯作者标注:符号 + 脚注,信息要完整

通讯作者是期刊编辑部的主要对接人,标注格式需清晰明确:

符号标注:多数期刊用 “”“#” 或 “†” 标注在通讯作者姓名右上角(具体以目标期刊 “Author Guidelines” 为准,如《Nature》常用 “”);

脚注说明:在论文首页页脚(或作者单位下方)补充 “Corresponding author” 信息,需包含通讯作者姓名、单位、邮箱(必填,建议用单位官方邮箱,避免私人邮箱失效),部分期刊要求补充电话、传真。

作者地址:从 “具体到宏观”,规范不遗漏

作者地址不仅是 “联系信息”,更是研究成果的 “归属证明”,需体现 “实验室 / 课题组→院系→机构→城市→邮编→国家” 的层级逻辑,避免模糊或错误。

1. 基本格式:层级清晰,信息完整

标准地址格式需包含 “机构名称 + 具体部门 + 城市 + 邮编 + 国家”,若有重点实验室或课题组,需优先标注:

正确示例:“Key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 (Ministry of Education), 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School of Medicine,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翻译:复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系,分子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 200032,中国);

常见错误:遗漏 “邮编”(国际期刊需邮编区分城市)、简写机构名称(如 “复旦医学院” 不可写为 “Fudan Med Sch”,需写全称 “School of Medicine, Fudan University”)、国家名称拼写错误(如 “China” 不可写为 “Chaina”)。

2. 多单位 / 地址变更:标注清晰,避免混淆

若作者存在 “多单位任职” 或 “研究期间变更单位” 的情况,需特别标注:

多单位作者: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标注不同数字 / 字母(如 “1”“2”),对应下方不同单位(如 “1. Department of Physics,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China; 2. Institute of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90, China”),并在脚注说明该作者在不同单位的具体贡献(如 “Author XX conducted experiments at Unit 1 and analyzed data at Unit 2”);

地址变更:若作者投稿时已离开原单位,需标注 “当前地址”(Current address)和 “研究开展地址”,如 “Department of Mathematics,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23, China (Current address: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Stanford University, Stanford, CA 94305, USA)”,避免成果归属争议。

3. 联系方式:邮箱是核心,格式要规范

地址部分需补充 “通讯作者邮箱”(部分期刊要求所有作者邮箱),格式需注意:

用单位官方邮箱(如 “xxx@tsinghua.edu.cn”“xxx@sinica.edu.tw”),避免用 163、QQ 等私人邮箱(部分期刊认为私人邮箱稳定性差,可能影响后续沟通);

邮箱格式需完整(如 “zhang@mail.sysu.edu.cn” 不可写为 “zhang@sysu”),且与通讯作者姓名对应,避免错填他人邮箱。

8 个必避坑的注意事项:关乎学术诚信,千万别忽视

署名与地址的 “隐性雷区”,往往涉及学术诚信,一旦触碰可能导致论文撤稿、学术处罚,务必牢记以下 8 点:

1. 严格把控 “署名资格”,拒绝 “幽灵作者”

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ICMJE)明确规定,具备署名资格需满足 4 个条件:①参与研究设计、数据收集或分析;②参与论文撰写或修改;③同意最终发表版本;④对研究成果承担责任。仅提供经费、设备支持,或仅参与 “讨论” 而无实质贡献的人(如单位领导、合作方代表),不可列为作者(可在 “Acknowledgements” 部分致谢),否则视为 “荣誉作者”;反之,若有核心贡献者被遗漏(如实验主要操作者),则可能出现 “幽灵作者”,两者均属于学术不端,期刊一旦发现会直接拒稿。

2. 通讯作者需 “实际负责”,不可随意挂名

通讯作者是论文的 “第一责任人”,需全程参与审稿沟通(如回应审稿人意见)、确保数据真实性、处理发表后的版权问题。部分学生为 “方便” 将导师列为通讯作者,但导师未参与实质工作,导致后期无法回应审稿意见,延误发表;也有导师随意挂名通讯作者,却对论文内容不了解,若出现数据问题,需承担主要责任。

3. 单位信息需 “精准对应”,不可 “跨单位挂名”

作者单位需与 “研究开展时的任职单位” 一致,不可为 “提升影响力” 挂名无关单位(如将非任职的名校列为单位)。若研究涉及多单位合作,需明确每个作者的 “所属单位” 与 “贡献领域”,避免单位与作者不匹配(如某作者属于 A 大学,却标注 B 大学单位)。

4. 姓名拼写需 “全程统一”,避免数据库误判

同一作者在不同论文中的姓名拼写需完全一致(如 “LIU Jian” 不可时而 “LIU J” 时而 “LIU Jianjun”),否则 Web of Science、Scopus 等数据库会将其视为 “不同作者”,导致学术成果无法汇总,影响 H 指数等指标计算。若曾用不同拼写,需在投稿时向期刊说明(如 “Note: Author Liu Jian was previously published as Liu J in 2023”)。

5. 作者人数需 “符合期刊要求”,不可过多或过少

多数 SCI 期刊对作者人数无严格限制,但部分期刊(如《Science》《Cell》子刊)要求超过 10 位作者时,需补充 “作者贡献说明”(如 “Author Contributions: XX designed the study; YY performed experiments; ZZ analyzed data; WW wrote the paper”);若作者人数过少(如仅 1 位作者),部分期刊会要求说明 “无其他贡献者”,避免遗漏核心成员。

6. 地址变更需 “及时标注”,避免成果归属争议

若作者在研究结束后、论文发表前变更单位,需同时标注 “原单位”(研究开展单位)和 “现单位”(当前任职单位),不可仅标注现单位。例如:“Department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 China (Current address: Department of Ecolog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CA 94720, USA)”,若未标注原单位,原单位可能对成果归属提出异议。

7. 利益冲突需 “主动声明”,在地址页标注

若研究受企业资助、作者与企业存在合作关系,或论文内容涉及专利等利益相关问题,需在 “作者地址” 下方或 “Acknowledgements” 部分声明利益冲突(如 “Conflict of Interest: The authors declare that they have no conflict of interest.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ABC Company, which had no role in study design or paper writing”)。部分期刊明确要求将利益冲突声明放在地址部分,需提前查看期刊指南。

8. 投稿前需 “全员核对”,避免低级错误

投稿前需让所有作者核对 “姓名拼写、单位信息、通讯作者标注”,确认无误后再提交。常见低级错误如:姓名拼音错写(“ZHANG” 写成 “ZHANGG”)、邮编错误(如北京邮编写成 “100000” 而非具体邮编)、通讯作者邮箱错填,这些错误虽小,但会导致期刊无法联系作者,延误审稿流程。

常见问题解答:科研人常踩的坑,一次说清

Q1: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导师必须是通讯作者吗?

不一定。若导师参与了研究设计、论文修改,并同意承担责任,可列为通讯作者;若导师仅提供指导,未参与实质工作,学生可自己担任通讯作者(需经导师同意),但需确保能独立处理审稿沟通、数据解释等问题。

Q2:合作单位的作者,单位标注顺序有讲究吗?

无严格顺序,但建议按 “贡献度” 排序(如核心实验在 A 单位开展,A 单位可优先标注),或按 “合作时间” 排序。标注时需用数字 / 字母清晰区分,避免单位与作者对应混乱。

Q3:地址中包含 “国家”,需要用英文全称吗?

是的。所有 SCI 论文均为英文发表,国家需用英文全称(如 “China” 不可写为 “CN”,“United States” 不可写为 “USA”,部分期刊接受 “USA”,但全称更稳妥),避免缩写导致误解。

SCI 论文的署名与地址,看似是 “格式问题”,实则是学术规范与责任的体现。每一个姓名的排序、每一个单位的标注,都关系到成果归属、学术权益甚至职业发展。希望这篇指南能帮你避开 “隐形坑”,让论文从 “细节” 开始就符合国际规范,顺利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