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送审后,收到一份让人头大的审稿意见清单。有些意见中肯,有些意见冗余,甚至还有一些根本答不上来——“没做这个实验怎么办?”“这个理论我也不认同啊!”“我本来就不打算扩展啊!”
很多科研人第一次写回应信的时候,心中都有过这样的冲动:
要不,删了这个问题吧?反正审稿人过两个月也忘得差不多了……
别!真别。
多数国际期刊在投稿系统中都保留原始评审意见记录,而你提交的修改稿、回复信,也会发回给同一个审稿人。删掉他们的问题不仅是对审稿人不尊重,还会让编辑觉得你在“偷懒”甚至“逃避”。
直接后果可能是:
·被打回重修:编辑要求你补全回应,等于白忙一场;
·审稿人变得更严苛:第二轮直接拒稿的也不在少数;
·留下诚信印象问题:影响你后续在该期刊投稿。
所以不能删、不该删、不值得删。
审稿人不是神,他们知道不是每个问题都能立刻解决。所以,即使你无法完全满足要求,也有办法做出“体面回应”。
以下是一些实用的“高情商回答模板”:
答复建议:
“感谢审稿人的建议。由于……(资源/样本/实验条件等限制),目前无法开展该实验。但我们在文中增加了相应讨论,并参考了已有文献进行补充说明。”
答复建议:
“该问题确实值得研究,但可能属于未来的研究方向。我们在‘讨论’中增加了相关说明,并指出该问题的重要性。”
答复建议:
“我们意识到原文中该表述可能引起误解,已对X段进行了修改,使其表达更为清晰,感谢审稿人的提醒。”
答复建议:
“我们审阅了所建议文献,并认为与本文确实存在互补性,已在相关段落中引用。”(如果不想引用,也可委婉说明其不适用,并给出理由。)
一个小建议:先写回复信,再改论文。
因为回复信其实帮你理清了修改逻辑,也可以避免“东补西改”导致稿件结构混乱。
回复信尽量做到这几点:
· 结构清晰:Question – Response,一对一对应;
· 语气专业、诚恳,即便不同意也要礼貌;
· 附带定位:指出修改的位置(如“我们已在第4页第2段添加了XXX”);
· 必要时加截图或补充材料,让审稿人更快理解你做了哪些改动。
别把回复信当作“申辩信”。很多人误以为“回复审稿意见”是一次辩论,其实不是。
它更像一次合作:你提供更多说明,让审稿人愿意点头放行你的稿子。
所以别急着据理力争,别想着抬杠取胜,耐心、诚意、逻辑清楚,才是最好的回应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