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引用的核心原则
确定“版本”与“出处”
古籍不像现代出版物那样有固定的ISBN号或出版社。
因此,引用时的关键在于两点:
1. 确定所依据的版本或译本(如中华书局版、哈佛燕京版等);
2. 明确引文出处(篇章、章节、句段)。
例如:
《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你引用的文本来自某个现代整理本,就应同时注明该版本:
《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杨伯峻校注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在中文论文中的引用
(GB/T 7714—2015标准)
中文学术期刊一般遵循 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 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古籍属于“典籍类”或“古籍整理本”,通常按“图书”格式著录。
基本格式:
[序号] 作者. 书名[文献类型].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
示例1(整理本):
[1] 孔子. 论语[M]. 杨伯峻校注. 北京: 中华书局, 1980.
示例2(合集中的一篇):
[2] 孟子. 孟子[M]//诸子集成. 北京: 中华书局, 2011.
正文引用:
如《论语·雍也》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1]
说明:
若为古籍原文引述,可不加引号,但建议注明出处。
若使用现代译注版本,应写明编者或译者姓名。
(APA与Chicago风格)
APA格式
APA的核心原则是“作者—年份制”,但对于古典著作,APA允许省略出版年,并在正文注明章节或篇名。
正文引用:
(Confucius, The Analects, Book 6, “Yong Ye”)
参考文献:
Confucius. (1980). The Analects (trans. Yang Bojun).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若引用英译版:
Confucius. (1997).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trans. Roger T. Ames & Henry Rosemont Jr.).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注意:
若使用英译本,需注明译者。
无出版年份的古籍,可使用整理本的出版年。
引文中应说明章节,以便检索(如 Book 6, “Yong Ye”)。
Chicago格式
Chicago格式对古典文献更灵活,推荐采用脚注说明。
脚注示例:
《论语·雍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杨伯峻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页48。)
英文示例:
Confucius, The Analects, trans. Arthur Wale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38), 94.
参考文献表:
Confucius. The Analects. Translated by Arthur Waley. London: George Allen & Unwin, 1938.
要点:
英文论文一般引用“翻译本”而非原文。
若想保留中文原句,可在正文中写出汉字,脚注中提供英文译本说明。
常见误区与改进建议

如何选择版本或译本?
古籍的版本选择,也关乎学术严谨性。
建议优先引用以下类型:
1.权威整理版本(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等)
2. 学术性英译本(如哈佛大学出版社、企鹅经典译本等)
3. 稳定可验证的网络数据库(如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ctext.org)
例如:
Confuciu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 Philosophical Translation. Translated by Roger T. Ames and Henry Rosemont Jr. New York: Ballantine Books, 1997.
此译本在国际学界引用频率较高,适合英文论文使用。
引用古籍
是让学术对话跨越时间的方式
但“古”并不意味着“随意”——每一次引用都应让读者清楚知道:
你引用的是哪个版本、哪个章节、哪一处文本。
正如《论语·学而》所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术写作亦然。
只有在尊重文本与版本的前提下,引用才能真正体现研究者的严谨与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