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57123510
contact@kejianyi.cn

不得罪审稿的审稿意见,应该怎么写?

有幸被期刊邀请审稿,说明自己的研究方向已经被领域认可。但很多人第一次写审稿意见时都会犯难:到底应该怎么写?怎么评价才算公正?批评会不会太直接?建议要写得多细?

有人说:“审稿是科研圈的社交”,但其实比起社交,它更像是一次同行之间严肃的对话。你面对的,不是一篇完美无缺的论文,而是另一个研究者费尽心血的成果。如何提出建设性意见,帮作者看清问题,也帮编辑作出判断,这才是审稿人真正的价值所在。

这篇文章,想和你聊聊审稿意见该怎么写,才能说得清、说得对,也说得体。

一、先弄清楚:审稿人到底要做什么?

很多人以为审稿是“评优”或者“打分”,但实际上,审稿的角色不是法官,更不是老师,而是平等的同行

你需要做的,不是说“这篇能不能发”,而是:

  • 这篇文章有没有学术价值?

  • 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还可以更好?

  • 如果要改,作者该怎么改?

在这个过程中,保持尊重、实事求是,是比什么都重要的。

二、结构上,可以这样写

一份审稿意见,其实就像一次小型review报告,可以遵循以下思路:

01、简要总评:说清你看到的亮点和主要问题

开头一两句话点出主旨,让编辑和作者都知道你的整体看法。

举个例子

本文探讨了××问题,在××方法的应用上较为新颖,具有一定研究价值。但目前在模型设定和数据处理方面仍存在一些不清晰的地方,建议作者进一步修改和补充说明。

这里无需长篇大论,只需三两句,总结亮点+核心问题即可。

02、主要问题:指出核心逻辑、方法、数据或结论上的不足

这一部分是重点。关注文章的“根本性”问题,比如:

研究问题是否明确、有价值?

方法是否合适?是否解释得清楚?

数据是否可信?

结论是否有足够支撑?是否被夸大?

写的时候可以这么说:

“作者提出的研究问题较为重要,但与现有研究的差异尚不明确,建议进一步阐明与××文献的关系。”

“模型的设定存在一些基础假设未交代清楚,尤其是关于变量××的设定,可能影响结果的稳健性。”

“结果部分的分析过于简略,建议增加××检验或敏感性分析。”

03、次要问题:针对细节和可读性提出修改建议

这些问题不影响整篇文章的逻辑,但能帮助作者优化表达。比如:

  • 图表是否清晰?

  • 表述是否准确?

  • 引文是否规范?

  • 有没有拼写或语法错误?

  • 可以这样写:

  • “图3中坐标轴单位建议标明。”

  • “第5页‘此外’一词使用频繁,建议精简。”

  • “文中引用了××文献,但参考文献列表中未列出。”

04、建议编辑的决定(通常是系统内单独一栏)

这是给编辑看的话,不一定写在正文里。直接给出建议,如:

  • 建议接收

  • 建议小修

  • 建议大修

  • 建议拒稿

别说“必须拒稿”,而是“考虑目前存在的××问题,建议大修后再审”,把主动权留给编辑。

三、语气决定观感,内容决定分量

写审稿意见,最容易踩坑的地方就是语气。

常见错误有

态度傲慢或讽刺: “文章毫无新意”、“作者显然不懂统计”

模糊套话: “文章较有意义,希望进一步提高水平”

只挑语言问题: 如果不是语言类期刊,这样的意见编辑很难参考

好语气应该是这样的:

“建议作者进一步考虑××的可能性……”

“当前的分析为探索性的视角提供了基础,但在理论框架构建方面尚需完善。”

“建议作者补充对数据来源的解释,增强读者信任度。”

尊重对方,不等于放弃批评;指出问题,也不等于冷酷无情。

很多研究者写第一份审稿意见时,都会觉得不安或犹豫。毕竟,这是一份“匿名”工作,却承担了实实在在的责任。但只要始终记得一点:

审稿不是“审判”,而是学术对话。

愿每一位审稿人,都能用诚恳、专业、客观的意见,为这个系统注入一点善意和秩序。也愿每一位作者,能从一次又一次修改中,看清研究的边界、发现更好的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