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刚刚申报国自然项目的申请人喜欢从已发表的高分文章(特别是主刊、子刊和20+的期刊)中“套用”思路,并且“参考”文章的思路进行国自然项目的撰写,特别是辅助AI的情况下,这就导致有一些申请书会出现“申请人自己都不知道写的什么”的情况,更不用说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凝练关键科学问题、总结研究的特色和主要创新点这些对于申请书来说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此有的申请书看起来似乎形式上“像模像样”,但实际内容上质量很差,特别是在逻辑性、研究的重点和项目严谨性上。
那么从文章到基金项目,到底有哪些不同点呢?为什么从文章到基金的“转化”很多时候行不通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其中的“道道”。
下面我们就以一个例子来展开说一下。
申请人关注的方向是中药抗肿瘤的药理学作用机制,下面这些内容相信大家都知道:
1. 复方、单药、单体或者其它成分(比如外泌体)通过免疫微环境发挥抗肿瘤作用:既可以直接抑制肿瘤,也可以通过调控(免疫)微环境,抑或两者兼具既能直接抑瘤又能调动(免疫)微环境间接抑瘤;
2. 在作用方式上,复方灌胃组肿瘤缩小,且诱导了免疫微环境从冷变热,增加了杀伤性CD8+T细胞的浸润(或者诱导巨噬细胞M1的表型)并抑制了免疫抑制性细胞(如Treg、M2型巨噬细胞、MDSCs等)的活化;
3. 在具体机制上,复方、单药、单体或者其它成分(比如外泌体)通过靶点A和通路B发挥作用,挽救实验是必备。在研究的分子层次上,从表观、转录、转录后、翻译、翻译后修饰、结构、分子定位等角度;在研究的机制深度上由浅入深的6层机制也可以涵盖,当然创新上可以从经典和非经典的方式。
总的来说,项目包括了药(复方、单药、单体或者其它成分)、细胞和表型、通路和分子、热点机制这几个关键要素,且有免疫代谢、免疫衰老、翻译后修饰(比如很多人做的乳酸化修饰)、转录后修饰(比如很多人做的RNA修饰)。
当然,说的高端一些,叫多层次(翻译后-代谢与表观)的多靶点(同时靶向肿瘤细胞与免疫细胞)作用机制,再加上一些热点:比如免疫代谢、免疫衰老以及临床上的免疫治疗这个问题,看起来是不是还不错?只要做清楚了,单体发个10分的文章是不是有希望?
发文章的时候我们只需要说服审稿人就行,换句话说,只要我的数据能够支持结论(甚至是说只要数据能“配得上”发的期刊档次)就行了,实在不行还可以换期刊。就以上主题,可以发的期刊包括综合性期刊、药学、肿瘤、免疫、代谢、分子等各个方向的期刊。
但是报国自然项目的时候呢?这么多的“要素”,到底把重点放在哪里?还是各个要点都照顾到且平均用力?这就由申报代码以及评审专家的评审“偏好”来决定。比如申报的是H3210中药抗肿瘤药理这个代码下就有很多注意事项,比如:
1. 这个代码下,复方比单体相对更有优势?
2. 申请人的单位和专业方向是不是中医中药相关?还是其它方向的申请人为了避开竞争激烈的代码,来这个代码下抢项目的?
3. 中药复方是否在临床上应用?应用场景是什么?有效性如何?
4. 疾病的中医理论是什么?方解下单味药在疾病不同阶段、不同细胞和靶点的作用分别是什么?如何结合疾病和药理特点,从“君臣佐使”角度解释复方的作用?如何与中药复方多靶点的特点结合起来?即“疾病-复方-细胞和靶点能不能有机的在宏观和微观层面对应”?还是纯粹硬凑热点?
5. 复方的重点在中药-疾病的宏观-微观对应,而药理的重点是成分-靶点的作用?
6. 机制一定要做到最深的第六层(核苷酸、氨基酸位点)吗?机制的重点放在分子互作(蛋白-蛋白、蛋白-RNA、蛋白-DNA、RNA-DNA、蛋白-代谢物)和信号通路上?还是药物-靶点的作用上?亦或是细胞与细胞(或者其它成分,比如外泌体、菌群)上?
……
要考虑和斟酌的因素很多,不同的专家评审有各自的“偏好”和评审侧重点,“忽略代码的入门门槛”和“把重点放错、甚至忽略关键和必要因素”是最常见的问题。比如完全不提疾病的中医理论和复方的典籍出处、忽略专业方向的“出身要求”、把重点放在细胞表型和分子机制创新而忽略药与疾病的特点等等……
有发表规划或选刊疑问?欢迎咨询交流哦
正规出版社征稿服务,预审后快速录用,提高发表效率
咨询版面-电话:15639032318(微信)
学术编辑QQ:976669095
投稿预审邮箱:contact@kejianyi.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