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57123510
contact@kejianyi.cn

顶尖华人学者被迫转换研究方向

在备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结束两年后,美国的华人学术圈依然笼罩着一种令人不安的氛围。

由于该计划,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教授陈刚曾于2021年被逮捕。如今,他被迫将研究重心转向更为“安全”的领域:“在2022年,《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评选我们的半导体研究为年度突破。现在,我正在研究水,有时我戏称,水中没有秘密。”

“中国行动计划”是美国司法部在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期间提出的一项政策,自2018年一直延续到2022年。该政策号称要起诉那些在美国从事科研的人员,涉嫌向中国不当转移知识和资金。

最近,《自然》(Nature)杂志采访了几位华人学者,与他们讨论了美国边境审讯等问题,全面揭示了华人科学家在美国被当作间谍对待的遭遇,同时指出了美国当前人才流失的问题,以及阻碍科学发展的不安氛围。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师陈刚被错误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后改变了研究重点。图片来源:麻省理工学院

边境管制

去年9月,一位华裔工程师在加拿大结束会议后返回美国的大学途中,经历了一场令人不安的边境审查。当他在芝加哥转机时,被扣留了将近90分钟,边境人员要求检查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并提供密码。他被询问研究领域、与中国同事的合作情况,以及最近发表的论文,甚至被追问是否转移了任何研究技术。

回到学校后,由于担心,他在与中国学者合著的论文上撤下了自己的名字。“在这次经历之前,我曾考虑更换护照成为美国公民。但现在我感到迟疑,因为他们将我们视为间谍。”

“对于许多华人科学家来说,边境成为一个令人恐惧的地方,”陈刚表示,“大多数人不愿意公开分享他们的经历。”

受到审查的对象不仅仅是华人科学家。美籍希腊裔数学家乔治•卡尔尼亚达基斯是美国布朗大学的一位成员。多年来,他一直与众多中国科学家共同从事科研工作。在过去一年中,他两次在美国边境被拦截,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两次被没收。

自2021年以来,他聘请的三名博士后和一名访问博士生(均来自中国)在回国后再次返美时都经历了机场盘查,最终选择离开美国。他聘请的其他两名中国研究人员在边境被拦截并被拒绝入境。

“正常情况下,我的研究小组有大约20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但目前只剩下8名了。”

数学家乔治•卡尼亚达基斯说,他在布朗大学的中国学生和博士后在美国边境受到审讯,他也一样。图片来源:乔治•卡尼亚达基斯

不敢申请的基金

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边境扣留仅仅是“中国行动计划”持续连锁反应的一部分,而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

根据美国2022年《芯片和科学法案》规定,接受联邦资助的大学必须证明其研究人员未参与任何“恶意外国人才计划”。例如,麻省理工学院要求获得能源部资助的研究人员证明其学生或研究人员未参与任何与中国、俄罗斯、朝鲜或伊朗有关的人才招聘计划。

一项于2023年6月发布的研究对美国的华人科学家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华人科研人员的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调查中,72%的受访者表示作为学术研究人员感到不安全,61%的人考虑过离开美国,45%的人希望避免申请联邦基金,尽管过去曾获得过这些基金。

美籍华裔社会学家谢宇是普林斯顿大学的一名合著者,他解释说,“中国行动计划”旨在阻止间谍活动,但实际上,许多著名案例的逮捕原因都涉及基金申请信息的披露问题。例如,陈刚在申请能源部资金时未披露自己是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评审专家,因此被指控资助欺诈。最终他获得无罪释放。

陈刚表示目前没有申请联邦基金的计划。谢宇评论说:“华人研究人员非常担心受到不当指控,或被认为没有遵守联邦法规。”

研究调查中的另一位受访者曾获得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职业奖,但因“可怕的反华氛围”和“系统性腐败”而辞去学术职务,他认为这毁了他的学术生涯。

美国正在流失人才和资源

普林斯顿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李凯指出,谢宇论文中的数据显示,自2018年以来,中国学者回国的速度急剧增加,“美国正在流失人才,这已经成为美国国家安全的问题”。

一位匿名的华人博士目前正在同时申请美国和中国大学的教职。他最近注意到一则美国大学的招聘信息,规定应聘者必须获得并保持美国国防部的安全许可。他表示:“中国学者几乎没有机会获得这个职位,尽管它没有直接说明。”

普林斯顿大学的航空航天工程师琚诒光也认为:“目前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感觉在这个国家没有前途。”

琚诒光于1994年在日本仙台的东北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移居美国。他的两名学生在中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从事等离子体建模研究。他表示:“我认为在美国没有其他人能够进行这项研究。”他指出,中国学者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受到热烈欢迎。例如,在东京工业大学,约55%的博士生来自中国。

美国前能源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朱棣文指出,美国在科技领域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国人才,“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第一代移民科学家。”

然而,目前一些华人科学家正考虑从竞争激烈、审查严格的领域,如工程、物理和化学,转向不需要安全审查的研究领域,导致美国关键领域的人才不断流失。

为了在美国继续研究并避免不必要的审查,朱棣文将自己的科研方向从推进器转向了可再生能源;陈刚也将研究重心从半导体领域转向了水。

这些顶尖科学家被迫放弃多年深耕的研究领域,对个人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悲哀,对科学界则是巨大的损失。

华人学者的呐喊

2021年,面对日益严重的对华人科学家的种族歧视,研究人员在纽约市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亚美学者论坛(Asian-American Scholar Forum, AASF)。该组织的宗旨是保护亚美学者和移民的权利,促进学术自由和平等。

担任AASF副主席的李凯表示:“作为一名科学家,自从来到美国后,我还没有真正感受过被歧视或成为攻击目标的感觉——直到‘中国行动计划’。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计划刺激了我们,使我们成为倡导者。”

AASF成员目前正积极主动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去年5月,AASF提出了一些与政策制定者合作的具体事项,以防止类似政策卷土重来,同时还推动联邦机构和学术机构建立相应的正当程序和问责制度。

AASF官网截图

“政策制定者必须认识到,华人研究人员对建立美国与中国民众的信任关系来说至关重要,”美国亚利桑那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的学者珍妮•李(Jenny Lee)说,“美国需要中国多于中国需要美国。”

朱棣文指出,如果政治压倒科学,美国在基础研究方面与中国断绝关系,后果将不堪设想,美国将承受比中国更大的损失。如果美国在技术和智力上脱离一个正在崛起的科学强国,那将是真正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