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进实验室的小伙伴可能时常会听师兄师姐们说,哪个哪个大神又发了个多少分的文章,小伙伴们可能不知所云,也不知为何nature,science会成为顶级神刊,其实呀,都是咱们今天讨论的话题--影响因子
看了这篇文章,搞懂影响因子不在话下!
一、何为影响因子?
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简称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
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
如今,在Web of Science的Journal Citation Reports可以查看各个期刊的影响因子
在每年年中也会更新期刊的最新影响因子
二、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
以202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
IF(202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2020年至2021年所有文章在202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2020年至2021年所有文章数
所有来自 Web of Science 核心合集的引文都会被用来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
但只有被Web of Science 中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期刊才出具影响因子
三、影响影响因子的因素
从上述公式看,影响因子似乎只与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很多因素都影响着影响因子的高低
1、论文自身情况
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都会影响影响因子
若论文热门课题,且篇幅较短,发表较快,则被引i用率将很快达提高,进而使期刊的影响因子上升较快
2、期刊因素
期刊发表论文数量与影响因子和总被引用率的大小有密切联系,论文量多且创刊年代久的期刊往往容易得到较高的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往往较高
3、学科因素
由于影响因子与总被引数密切相关,若某学科来源期刊越多,则该学科期刊的总被引频次和影响因子就越大
4、检索系统因素
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因素都影响着影响因子的高低
5、名人效应
名人效应会带来高的被引量从而使影响因子上升
总得来说,无论是何种因素,最终都是体现在被引量及阅读下载量息息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