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OA和非OA,你怎么看?
2024年了,OA期刊和非OA的争议还是比较大。大部分学者认为,OA虽然菜一些,但是胜在周期快,能给科研带来即时见效的结果。你更愿意发OA期刊还是非OA期刊呢?
开放获取Open Access (简称OA)这个词最早出现是在2001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而被开放社会研究院发布的布达佩斯开放获取倡议(BOAI)提出。目的是为了能够让公众不受限制的免费访问学术研究资源。
当时的背景下,外文数据库,价格高昂,订阅费日益高涨,让研究机构不堪其重负。当时的版权问题严重的不合理:作者如果把文章投给出版社,就被视为自动放弃版权。成果被发表了,自己竟然拿不到钱,拿不到钱就算了还可能要倒贴钱。早先期刊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甚至期刊可以通过自己的话语权和平台引导学者的研究方向,刊登的文章便被认为是权威论文,从而忽略了论文本身的质量,影响学术研究发展。
在这样的背景下,OA就诞生并发展起来了:个人或机构为出版社提供文章处理费(APC),出版社将文献免费向全世界发行。这样作者保留著作权,机构无需支付订阅费,读者免费获取,使文献达到最大程度的利用。
与OA期刊相对的就是非OA 期刊,也是我们常说的传统期刊。读者不能免费使用和获取的期刊。要获取相关内容信息的话,则需要付费才能看到。
一起来看二者的对比:
OA期刊 | 非OA期刊 | |
是否需要版面费 | 是 | 否 |
审稿时间 | 时间短,更透明 | 时间长 |
接受率 | 低 | 高 |
获取方式 | 免费 | 付费 |
版权 | 作者保留版权 | 版权归期刊 |
影响因子和声誉 | 逐渐提升,慢慢扩大 | 传统期刊拥有较长历史和较高声誉,也有一些非OA期刊逐渐向开放获取 |
支持OA的学者认为:
A:年年考核,闭源周期太慢,我有一篇文章Q1审了将近两年半才录用。按照现在的制度,不投OA就等着非升即走吧;
B:我更愿意发非oa期刊,但是审稿时间太长。考核就在眼前,眼看着身边人一个个好几篇文章都发出去了,自己只有一篇文章,心里干着急。没办法,在评职评优的时候,只能默默退出。
不支持OA的学者认为:
A:对于科研经费紧张的人来说,APC确有无法承担之重;
B:我更想发OA期刊,但是费用太高了,一篇文章动辄上千美刀,折合人民币一两万,自己承担的话,吃不消。
C:OA费用不能报销的话,我应该不会发OA;
D:没钱发
E:我愿意发OA,我导师也不让啊
F:付费的OA期刊约等于水刊。
其实,不少学科领域都有高影响因子和高影响力的 OA 期刊,排行前列的OA期刊不在少数了。现在很多期刊给作者提供两个选择,让投稿人自己选择是OA还是非OA。
现在再回过头来想:你更愿意发OA期刊还是非OA期刊这个问题,要从两方面来看:
一方面是审稿周期,这是所有青椒和硕博生都不得不面对的问题,OA期刊审稿快,一审基本一个月,而传统期刊快些三个月 慢的半年一年都有。等到自己发了一篇传统期刊,再看别人三篇OA期刊已经在手,简直是降维打击。
另一方面发不发OA主要因素并不取决于个人意愿,而是看是否被认可和经费是否允许。特别是学术新人,更是要参考导师的意见,哪怕自己再想发OA,导师一个“不”字,直接就把念头断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