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57123510
contact@kejianyi.cn

这些C刊、核心学报,官宣更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更名启事

因主办单位隶属关系调整,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自2024年第1期起,《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正式更名为《外语导刊》(Foreign Languages Bimonthly),刊号为CN41-1466/H,双月刊,160页,单月15日出刊,主办单位由信息工程大学变更为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编辑部所在地由河南洛阳迁至江苏南京。特此奉告学界同仁。

本刊创刊于1978年,原名《教学研究》,1990年更名为《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9年更名为《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本刊是外语界重要的学术园地和交流平台,始终坚持多语种兼顾、多方向兼容的办刊传统,始终践行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互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济的办刊理念。本刊连续9次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5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连续5次入选CSSCI来源期刊(扩展版),目前是CSSCI来源期刊和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创刊40多年来,本刊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作者和读者的支持与呵护,在此谨向所有支持本刊的学界同仁表示由衷的谢意。

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

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AMI扩展期刊

本刊更名后,将承续《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作为CSSCI来源期刊、中文外国语类核心期刊、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的既有学术评价,继续定位于服务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一如既往地刊登英语、俄语、日语以及非通用语种语言、教学、翻译、文学和相应的中外对比研究学术论文,常设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外语教学研究” “翻译研究” “外国文学研究” 等栏目,同时根据学术动态,不定期设置专栏,并邀请学界权威担任专栏主持人。我们诚挚欢迎广大作者继续惠赐佳作,热切欢迎各界师友批评指正。投稿请通过本刊主页(http://jfjw.cbpt.cnki.net)的 “作者投稿系统” 进行操作,注意事项和格式要求参见主页 “投稿指南” 的相关说明和 “下载中心” 的相关文件。

《外语导刊》(原《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教育语言学的超学科性和多模态性探索:系统功能视角 | 张德禄

生态话语分析中的语言分析 | 黄国文

论语言表达的转喻特征 | 束定芳

关于中介语语言学学科建构的思考 | 杨连瑞

语言为何会漠视生态环境——来自动物与语言符号系统对比的证据 | 张  辉

外语教学研究

服务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需求,培养新时代一流外语人才 | 王守仁

英语学习者幸福感模型建构——基于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经历的质性研究 | 徐锦芬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超语写作思潮与发展趋势 | 王俊菊

论我国二语研究的主要任务 | 常  辉

翻译研究

跨越世纪的译事对话——从罗选民《文学通诠》谈严复的翻译 | 潘文国

关于翻译的几组概念 | 王克非

译者行为评价系统的学理性 | 周领顺

中国译论发展研究:问题意识与突破路径 | 黄忠廉

外国文学研究

斯托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跨大西洋之旅 | 金  莉

美国文学 “自由精神” 的本质特征与发展流变内在逻辑 | 刘建军

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 杨金才

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中的四个关系 | 胡亚敏

教育语言学的超学科性和多模态性探索:

系统功能视角

张德禄

(同济大学 外语学院)

摘 要: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讲,教育语言学是指教师和学生一起从事通过语言进行教学和学习的活动,包括理论研究和教学与学习实践。本文重点探讨教育语言学的超学科性、主题性、多模态特性,尝试探讨教育语言学超学科性多模态语言教学模式,并且构建了教育语言学超学科性多模态语言教学模式实施程序,包括确定主题、选择相关话题、选择教学中适用的学科知识和体现这些知识的模态、教学设计、语境化、评价与反思、应用与创新7个部分,同时,还提出了对超学科、多模态交际能力培养需要认真反思的4个方面的问题。

生态话语分析中的语言分析

黄国文

(澳门城市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摘 要:语言分析与话语分析是不同类型的语言学活动,选择哪个活动完全取决于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和动机。就两者的关系而言,进行语言分析可以不涉及话语分析,但进行话语分析却不能不涉及语言分析。本文围绕 “话语分析是否可以没有语言分析” 这一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对一个 “问题—解决办法” 语篇进行功能语言学分析,说明在话语分析中对语言使用的分析是必要的,并证明了语言分析在话语分析中的重要性。

论语言表达的转喻特征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外国语》编辑部)

摘 要:转喻是一种以此概念表达彼概念的手段,是多模态的。转喻可以体现在语言的词语、句子、篇章层面。概念系统是多模态的、立体的。语言表达是线性的,不可避免地带有 “以小指大” “以点带面” “以部分代整体” 等特点,因而表现出选择性、模糊性、经济性等特征。语言表达很大程度上是转喻性的。大部分的间接表达或者间接言语行为都是转喻。汉语由于其独特的构词方式、语法特征,以及倾向于间接表达和模糊思维等特点,是一种高度转喻性的语言。

关于中介语语言学学科建构的思考

杨连瑞

(中国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人类语言的物质属性及其承载文化和认知交际的功能决定了二语习得过程的复杂性与多维性。中介语语言学是在当代语言学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不断拓展并丰富自己的研究领域与研究方法的情况下而新开拓的一个新的领域或学科。本文主要从中介语语言学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和内容、理论和研究方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对中介语语言学学科体系建构的一些认识和观点。建构中介语语言学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和学术价值,是建构中国学术话语,体现中国学派和学科体系的元语言学研究。

语言为何会漠视生态环境

——来自动物与语言符号系统对比的证据

张  辉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

南京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摘 要:生态语言学主要探讨如何使用语言表征、推崇和鼓励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社会实践,语言所构建的话语和 “故事” 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和整个生态系统。然而,语言为何会漠视生态环境?生态语言学并没有给出答案。以这一问题为切入点,本文对比了动物符号系统和语言符号系统的差异,指出前者是指示符号,必须完全依赖生态环境才能进行交流,而后者是抽象符号,具有一定的相对封闭性,无需完全依赖生态环境也可以进行交流。本文讨论语言符号系统表现出的相对封闭性,然后从语言符号系统的特点出发,论证了这种相对封闭性是造成语言漠视生态环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服务 “讲好中国故事” 国家需求,

培养新时代一流外语人才

王守仁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讲好中国故事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文章首先围绕 “讲什么” “谁来讲” 和 “如何讲” 3个问题提出优化路径,即选择彰显中华文明优势特色的内容,多元主体协同共讲有传播力的故事,转换话语方式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互动。其次讨论 “新外语” 建设与大学生国际传播能力培养,认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重点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符合新文科建设的目标要求,体现外语教育教学的理念创新、内容创新和机制创新。

英语学习者幸福感模型建构

——基于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经历的质性研究

徐锦芬

(华中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本研究以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指导,利用MAXQDA 12软件对40名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经历叙事材料做扎根理论的三级编码,并结合访谈数据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挖掘其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要素,尝试探索根植于中国情境的英语学习者幸福感理论模型。研究初步构建的模型包括心理维度与社会文化维度,前者由情感子系统与认知子系统构成,后者由社会子系统与文化子系统构成,体现了外语学习者幸福感的动态性、非线性和自组织性。该模型是对现有幸福感理论模型的丰富与系统性整合,不仅可以为外语学习者幸福感的实证量化研究提供基本的理论框架,对教育决策者和外语教师的教学目标设定而言也具有借鉴意义。

后现代主义视域下的超语写作思潮与发展趋势

王俊菊

(山东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超语写作是近年来国际写作领域的持续性热点话题,已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广泛影响。鉴于国内学界对此关注较少,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出发,梳理了超语写作所秉承的语言观,分析了其内涵本质和核心主张,概括了近年发展趋势,并讨论了超语写作用于教学实践的现实基础与育人功能。本文认为,超语写作具有明显的后现代主义烙印,标志着全球化背景下写作范式的转变,对写作能力发展、写作反馈与评估、写作教师发展等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论我国二语研究的主要任务

常  辉

(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我国二语研究需要立足本国,探讨和解决我国外语教学和国际中文教育中的二语发展、教学和评估问题,同时探索二语对国人健康的积极作用等社会关心的问题,为我国外语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和人民福祉服务。此外,我国二语研究需要立足汉语,验证和修补现有的基于西方语言提出的二语理论,并提出新的二语理论,走向国际,为世界二语研究的发展做出贡献,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学术话语权。本文从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二语理论建设3个方面阐述我国二语研究的主要任务。

跨越世纪的译事对话

——从罗选民《文学通诠》谈严复的翻译

潘文国

(华东师范大学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

摘 要:罗选民的新著《文学通诠》含倭斯弗原文、严复节译、罗选民全译及译者长序四个内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极好的跨世纪对话样本。本文从分析这一对话发生的历史场景着手,以 “通诠” “美术” “达”/ “达旨” 为关键词,对处于两端之间的20世纪译论译事展开了论述。并以此为背景,对翻译中的 “互文关系” 展开了深一层的探讨。

关于翻译的几组概念

王克非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

摘 要:翻译是一项复杂的活动,涉及各种问题和各种认识。本文主要对翻译的理论和议论、翻译的艺术或科学、翻译的教育和教学、翻译的功效和实效这4组概念做一个区分,并讨论其不同的意义。

译者行为评价系统的学理性

周领顺

(扬州大学 翻译行为研究中心)

摘 要:本文从译者行为 “评价” 的学理性、译者行为评价视域确立的学理性和译者行为评价维度确立的学理性等3个角度,讨论了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中有关译者行为 “文本-行为-社会” 三位一体评价系统的学理性,分析了该评价系统的操作性以及翻译和传播等的关系。译者行为三位一体评价系统是译者行为批评理论在新发展阶段核心理论建构的一部分。

中国译论发展研究:

问题意识与突破路径

黄忠廉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翻译学研究中心)

摘 要:中国译论发展研究具有总结过往、规划未来的历史与现实双重使命。作为中国特色译论体系构建的核心内容,当前研究至少需要明确发展的脉络、特点、机制与融会四大问题意识,进而着重实现史料发掘、研究方法、系统立论以及话语体系四大突破,力争走出一条中国译论研究的创新之路。

斯托与《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跨大西洋之旅

金  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 英语学院)

摘 要:斯托与其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跨大西洋之旅,不仅促进了美国的废奴主义事业,也进一步提升了她的国际影响力。这部在19世纪出版史上创下奇迹的作品不仅引发了英国社会关于英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文学的争议,也使我们看到了一部文学文本在影响大西洋两岸社会和文化发展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

美国文学 “自由精神” 的

本质特征与发展流变内在逻辑

刘建军

(上海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 )

摘 要:美国文学中所体现的 “自由精神” 的本质是 “拓殖精神”。其来源于西北欧地区的古凯尔特文化与基督新教文化的合谋,也来自于早期欧洲移民者的现实境遇所导致的心理选择。其文学 “自由精神” 的流变则体现为三个相应的发展阶段:一是早期对土地疆域的拓殖;二是对传统道德观念的拓殖;三是对自身价值观的拓殖。正是这种不同时期拓殖精神的传递或发展,导致了美国文学独特 “自由精神” 建构的内在矛盾并由此引发了形式上的两极状态。

论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

杨金才

(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

摘 要:从现有外国文学研究来看,我国学者习惯运用国外理论视角解读具体作家的作品,比较注重外来理论概念的梳理与阐发。这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很好地体现中国学者研究的 “外视角”。本文拟从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总体现状出发,结合新时代中国现实语境简要论述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希望研究者能立足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以 “人类命运共同体” 理念为切入点,并在中外文明互鉴视野下进行阐释。

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中的四个关系

胡亚敏

(国防科技大学)

摘 要: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即世界战争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的关系、世界战争文学史与世界文明进程的关系、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中时间与空间的关系、世界战争文学史的总体宏大叙事与个人微观叙事之间的关系。在进行世界战争文学史研究时,需要突出中国学者的主体性地位和视角,更需要思考如何构建中国学者视角下的世界战争文学批评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