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 共同一作攻略:贡献声明怎么写?要不要签字?

在学术圈,“共同第一作者” 是很多合作研究的常态 —— 可能是你和同门分工完成实验,也可能是跨团队协作时贡献旗鼓相当。但不少人投稿时会踩坑:贡献声明写得太笼统被期刊打回,没签字导致后期权属争议,甚至因为格式不对影响职称评审。

贡献声明怎么写?3 个核心要素 + 期刊模板

共同一作的核心是 “贡献对等且透明”,期刊最反感的就是一句模糊的 “两人贡献相同”。必须把 “谁做了什么” 写具体,还要符合目标期刊的格式要求。

1. 第一步:先搞定 “符号标注”,别让系统误判

所有共同一作的姓名右上角,必须标注相同符号(常见 *、+、#),再在首页脚注或致谢部分明确声明。这是期刊检索系统识别共同一作的关键,符号错了可能被算作普通作者。

不同期刊的标注规则差异很大,直接上表格对照更清晰:

划重点:投刊前一定要查 “Author Instructions”,比如 IEEE 期刊要求用 “§” 标注,且必须在标题页单独列 “Co-Authorship Statement”,不按规则来直接退稿。

2. 第二步:写 “结构化贡献描述”,越具体越安全

光有符号不够,还要用文字说清 “每人具体做了什么”。推荐两种通用写法,适配 90% 以上的期刊。

写法 1:分点罗列法(适合实验类学科)

把研究拆解为 “设计 - 执行 - 分析 - 撰写” 4 个环节,对应写清每人的分工,避免笼统表述。

示例模板:

Authors' contributions:

Study design: Author A and Author B jointly conceived the research framework and optimized the experimental protocol.

Experiment execution: Author A completed 50% of cell culture and Western blot experiments; Author B was responsible for animal model construction and sample collection (n=30).

Data analysis: Author A performed statistical modeling using SPSS 26.0; Author B verified the reproducibility of key results (3 independent repetitions).

Manuscript writing: Author A drafted the introduction and methods sections; Author B revised the discussion and supplemented 15 recent references (2020-2024).

These authors (A and B) contributed equally and share first authorship.

关键:写清 “具体比例”(如 50% 实验)、“工具 / 样本量”(如 SPSS 26.0、n=30),比 “参与实验”“协助分析” 更有说服力。

写法 2:CRediT 分类法(顶刊首选)

《Cell》《Nature》等顶刊强制要求用 CRediT(Contributor Roles Taxonomy)系统,把贡献分为 14 类,每人需勾选≥3 项,直接在稿件中列出。

示例模板:

Contributor Roles (CRediT):

Author C: Conceptualization (lead), Methodology (lead), Writing - Original Draft (lead)

Author D: Investigation (lead), Formal Analysis (lead), Writing - Review & Editing (equal)

Author E: Resources (supporting), Supervision (supporting), Funding Acquisition (lead)

CRediT 的 14 类角色不用死记,直接在官网输入分工就能生成,复制到稿件里即可。

3. 学科特殊要求:别忽略领域潜规则

不同学科的贡献声明侧重点不同,写错了可能不被认可:

医学 / 生物医学:必须符合 ICMJE(国际医学期刊编辑委员会)标准,要写清 “是否参与患者招募”“是否负责数据核查”,比如 “Author A recruited 200 patients and completed ethical review application”。

工程 / 计算机:可简化符号,但要说明 “技术分工”,比如 “Author X designed the algorithm; Author Y completed the code implementation and simulation”。

文科 / 社科:侧重 “文献梳理、问卷设计、论文修订”,比如 “Author M completed the literature review of 50+ English papers; Author N designed the questionnaire and analyzed 300 valid samples”。

所有作者都要签字吗?分情况看期刊政策

“要不要签字” 没有统一答案,核心看出版社要求和单位规定,这是很多人容易遗漏的环节 —— 没签字可能导致论文发表后,有作者反悔不认账,甚至引发学术争议。

1. 这些情况 “必须签字”,缺一不可

以下 3 类期刊 / 场景,必须提交全体作者签字的《共同一作确认函》,否则无法进入审稿流程:

Springer/Wiley 出版社期刊:比如《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官网会提供现成的确认函模板,需打印后手写签字,扫描成 PDF 上传投稿系统。

IEEE 旗下期刊:如《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Informatics》,要求共同一作单独签署《Co-First Authorship Agreement》,还要注明 “贡献比例” 和 “通讯作者联系方式”。

国内高校 / 科研院所投稿:很多单位(如清北、中科院研究所)要求投稿前签《作者贡献承诺书》,不仅要全体作者签字,还要加盖单位科研处公章,避免后期职称评审时 “不认账”。

签字文件必备内容:

① 论文标题、DOI(如有);② 所有作者姓名及单位;③ 明确 “Author A and Author B are co-first authors with equal contribution”;④ 声明 “全体作者认可贡献分配,无权属争议”;⑤ 签字 + 日期(手写 / 电子签均可,电子签需用 Adobe Sign 等合规工具)。

2. 这些情况 “不用签字”,系统确认即可

部分期刊简化了流程,无需提交纸质签字文件,但要在投稿系统中完成 “线上确认”:

Elsevier 期刊:投稿时在 “Author Contributions” 板块,勾选 “Equal contribution”,再填写每位作者的具体分工,系统会向所有作者发送确认邮件,点击 “同意” 即可。

MDPI 等开源期刊:在 “Author Roles” 中选择 “Co-First Author”,并填写贡献描述,全体作者在线确认后自动生成标注。

小型领域期刊:部分影响因子 3 分以下的期刊,只要脚注声明清晰,且通讯作者邮件确认 “全体认可”,就不用额外签字。

避坑指南:这 5 个错误千万别犯

很多人不是不会写,而是忽略了细节,导致论文发表后出问题 —— 可能影响检索,甚至被认定为学术不端。

1. 别写 “模糊表述”,避免 “贡献无法追溯”

错误示例:“Author A and B participated in experiments and writing.”(两人参与实验和写作)

❌问题:没说清谁做了哪部分实验、写了哪部分内容,一旦有争议,拿不出证据。

✅正确做法:按前文 “分点罗列法”,写清具体任务和比例,比如 “Author A did cell experiments; Author B wrote the discussion section”。

2. 别乱标符号,警惕 “检索系统误判”

曾有读者踩过坑:给共同一作标了 “”,又给通讯作者标了 “”,导致 Web of Science 把共同一作算作 “通讯作者”,评职称时材料被打回。

规则:共同一作用同一符号(如全标 *),通讯作者用不同符号(如 #),且在脚注中明确区分,比如 “*Co-first authors; #Corresponding author”。

3. 别忽略 “国内晋升特殊规则”

很多人以为发表了就万事大吉,却在评职称时栽跟头:

部分高校(如哈工大、东南大学)规定 “共同一作仅认首位”,即排在前面的共同一作按 0.8 篇算,后面的按 0.5 篇算,需提前和单位科研处确认。

有些省份的职称评审要求 “提供期刊出具的共同一作证明”,需在发表后联系编辑部,索要加盖公章的《贡献确认函》,避免后期补开困难。

4. 别 “虚标共同一作”,涉嫌学术不端

如果只是帮同事改了几处语法错误、整理了文献,就挂共同一作,属于 “不当署名”,一旦被举报,可能导致论文撤稿,还会影响个人学术信用。

中科院《科研诚信规范》明确要求:共同一作必须满足 “4 个条件”—— 参与研究设计、完成核心实验、分析关键数据、撰写 / 修订论文,缺一个都不行。

5. 别忘 “AI 辅助写作声明”

如果用 ChatGPT 写了部分初稿,或用 Origin AI 做了数据分析,必须在贡献声明中注明,比如 “Author A used ChatGPT 4.0 to draft the first version of the methods section, and revised it manually”。不声明可能被期刊认定为 “未披露工具使用”,影响审稿结果。

投稿前必做的 4 件事,确保万无一失

查期刊要求:打开目标期刊官网,搜 “Author Contributions” 或 “Co-Authorship”,确认符号标注、声明格式、是否需要签字。

签 “贡献协议”:项目启动时就和合作方签《共同一作分工协议》,明确谁做什么、排序怎么定,避免后期扯皮(模板可找单位科研处要)。

留证据链:实验记录、数据分析文件、论文修订版本(标清谁改的)都要留存,至少保存 5 年,万一有争议能拿得出证据。

和通讯作者对齐:让通讯作者在投稿前,把贡献声明发给所有作者确认,确保没人有异议,再提交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