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57123510
contact@kejianyi.cn

官宣:民办高校教师,入编!

民办高校,也有编制了?

日前,广西贵港市教育局发布《2025年广西贵港市引进民办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公告》,其中提到为解决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暂名)申报工作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问题,决定使用45名人才专项编制面向全国公开引进民办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引进人员按市公办学校在编教师进行管理。

除了高层次人才外,民办高校也为专职辅导员提供编制。今年8月,浙江省人社厅发布的《浙江省省属事业单位2025年下半年集中公开招聘人员公告》显示,浙江树人学院计划招聘13名专职辅导员,受聘人员将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高校为报备员额管理),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享受国家及浙江省政策规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项待遇。

随着高校编制岗位改革推进,编制不再局限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也在陆续为教职人员提供“入编”通道。

 专项划拨,报备员额 

除了浙江树人学院以及正在筹建中的广西贵港工业学院外,不少民办高校在近年招聘公告中均提到了事业编制。

例如宁波财经学院在《2025年公开招聘事业单位人员公告》招聘的40余名专任教师均为事业编人员。潍坊科技学院《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显示,学校将为引进的B类博士及以上人才列事业编制。

那么,为什么这些高校有编制?民办高校的编制从何而来?

民办高校一般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非营利性学校为举办者不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继续投入教育,形成的资产为学校法人所有,依法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的学校。

据以上学校官网及招聘公告可知,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暂名)是贵港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的一所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应用型本科高等院校。浙江树人学院是由省政协创办、省教育厅主管的全国首批全日制民办本科高校。潍坊科技学院是由寿光市人民政府举办的民办高校,宁波财经学院则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非营利性高校”是这些可以提供编制的民办高校的共同点。

为了吸引各类优秀人才,多地在引进人才的方式上大胆创新,“拿出编制”给民办高校招揽英才。

河南信阳市委编办曾明确提到,建立专项人才编制“周转池”,同意两所民办高校使用人才专项编制等,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此政策的支持下,信阳学院获得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事业编制,有效化解了学校稳定和引进高层次人才难题。

同样建立特需人才周转事业编制专户的还有山东日照,政府专门为企业或民办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引进特需人才落实事业编制,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公益事业。

在2023年,福建泉州市人社局发布了《泉州市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报备员额管理办法(试行)》,将闽南理工学院、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闽南科技学院等3家在泉省属民办高校和泉州职业技术大学、泉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华光职业学院、泉州海洋职业学院等4家市属民办高校纳入民办报备员额管理。其中,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闽南理工学院、闽南科技学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4所本科民办高校列为民办报备员额制度首批试点单位,对其中具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且具备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实行报备员额管理。

 编制在岗不在人 

教师是高等教育的核心资源,对于民办高校来说,师资队伍更是学校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一直以来,民办高校在引进高水平人才时面临多方面困难,相比于公办高校,薪资水平、福利待遇等都存在一定差距。

教育部曾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379号(教育类343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提到,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享受当地公办学校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各地专门划拨编制用于民办高校揽才,不仅是对这些“短板”的补齐,更是对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和支持。

不过,民办高校的编制在一定程度上也与传统意义上的“铁饭碗”有所不同。

以泉州市试行的《管理办法》为例,民办报备员额由民办高校自愿提出申请,市委编办根据民办高校的行业属性、发展状况等因素,核定一定数量的报备员额指标,原则上不超过应配备专任教师数的10%,实行单列、动态管理,民办报备员额只能用于民办高校专任教师。

纳入民办报备员额管理后,民办报备员额教师不执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不纳入事业单位人事管理范畴,不能直接交流调动到公办事业单位纳入编内管理。这与目前公办高校中实行的“员额制”有相似之处,即“在岗才能在编”、“对岗不对人”,编制只与岗位对应而与人无关,一个员额对应一个人员,有总量控制,“有进有出”。工资福利待遇,和事业编制完全相同。但是,合同续存期间是否续聘,要根据考核决定。

灵活多元的人事编制管理办法为想进入民办高校的人才提供了安心工作的保障,也为民办高校带来了诸多优秀人才,持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民办高校实现长远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通过人才引进强化师资队伍。用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提供科研经费支持、推动产教融合等形式吸引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加入到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另一方面,要加强现有师资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的工作体系,让更多人才能够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