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57123510
contact@kejianyi.cn

“四位一体双院制” 解锁高质量人才培训密码

《重庆移通学院2019届毕业生培养成效评价报告》显示,重庆移通学院2019届毕业生毕业五年后平均月收入达10903元,高于全国非“双一流”本科院校平均水平;毕业生创业率为5.3%,显著高于全国均值3.0%,且85%的创业项目实现盈利。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才培养的质量。据了解,重庆移通学院创新构建的“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大量高质量人才。“四位一体双院制”是怎样的人才培养模式?该培养模式为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怎样的支撑?近期,麦可思研究(以下简称“麦”)特邀重庆移通学院陈仲华副校长就此进行了分享。

“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背景是什么?能否简单介绍一下该人才培养模式

陈仲华:相比顶尖高校,为普通家庭的孩子,尤其是为传统评价体系中被视为“差生”的学生提供成长机会,更具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中国需要百花齐放的大学而非千篇一律的大学,这离不开评价和管理体系的观念改变。而个性化教育理念在大学里扮演着尤为关键的角色。集团董事长彭鸿斌博士曾表示:“既然我们在专业课程的学习方面和公办院校学生无法竞争,且投放再多资源,在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这一状况。那我们不如另外开辟一个方向,换一个赛道,甚至换一个赛场,不与他们在同一维度比赛。”

“四位一体双院制”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更具时代性,其凸显的“知仁勇”蕴含人的特质与价值,正是人超越AI的核心。中国的崛起与文明复兴需要大量优秀的企业家及中小企业高管,他们须兼具高情商、创造力与领导力。为此,学校明确以“信息产业商学院”为总体办学定位,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完满教育X通识教育X商科教育X专业教育)双院制(生活在书院X专业在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构筑幸福环境、打造理想课堂、书院文化传承、极致体艺培育、三模活动实践、经典阅读写作、师生通识涵养、赛事创设运营、强化家校共育、发展劳动素养等十大举措为路径,实施学生养成教育、教师养德修为工程,最大程度促进师生潜能发挥与个性张扬,推动学生专业能力与社会能力同步成长,培养具有信息产业技术专业背景的高情商经营管理人才。

其中,完满教育搭建了以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竞技体育、艺术修养与实践四个版块为主要内容的创新素质教育大平台,旨在提高学生沟通交流、团队协作、科学决策的能力。通识教育打造了基于公民意识、全球视野、人文关怀、科学精神、艺术创作与审美情趣等相结合的课程体系,以使学生成为知识全面、视野广阔、教养博雅、人格完整且具有社会能力的人。商科教育结合信息产业人才需求,形成了“商科+信息产业+完满通识+实战项目+大师课”的“新商科”模式,以切实提升学生的商业经营思维、市场创新意识和团队领导能力。专业教育则构建了以工为主,管、经、文、艺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突出新工科、新商科实验室特色,旨在通过多层次实验教学体系,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

此外,学校创新探索“生活在书院,专业在学院”双院制,实施全员书院制育人模式。书院作为社区化、交互性、共享式的育人平台,集生活、住宿、交流、指导、活动于一体,依托家文化和领导力双核驱动实践服务式管理、生活式学习、社区式教育,为学生创造社区共享与朋辈互助的新圈层。目前双校区共有24个书院,涵盖社区共享式、专业集中式、文理学院式3大类型。同时每个书院组建了由名誉院长、发展导师、全生异科导师等构成的固定导师团队,为学生定制“学子个性成长档案”。

学校将“四位一体双院制”中的商科教育贯穿全专业设计(如工科生必修商科课程),如何解决学科交叉中的师资与课程适配难题?

陈仲华:学校定位为“信息产业商学院”,核心是培养“工科里最懂商科、商科里最懂工科(信息产业)”的复合型人才。学校的商科教育属“新商科”范畴,其“新”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行业背景的差异化。学校定位于信息产业,这决定了需深度关注信息产业企业的发展需求;同时,结合信息时代特征,学校也需将各行业中推进信息化转型的企业纳入关注与服务范畴。另一方面是教育模式的创新性。学校的商科教育以完满教育、通识教育及书院制为重要载体,实现商科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协同培育;同时强调与中小企业实战场景深度结合,构建更贴近产业实际的教育模式。

为了解决学科交叉中的师资与课程适配难题,学校一是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商科教师中,有2/3具备企业实战经验(如注册会计师、律师),近三成拥有海外背景。学校还聘请华为、阿里等企业高管授课,确保教学内容贴合产业前沿。此外,学校实行异科导师制,即全校教师跨学科指导学生,如工科生由商科导师辅导商业思维,形成多学科育人网络。二是课程设计秉持“案例驱动”理念。学校成立了案例研究中心,开发本土中小企业案例库(如天府可乐营销案例),将企业真实问题融入课堂,实现了“理论学习—实践应用—反哺教学”的闭环。

学校推行全员书院制,并作为首批院校实施全员异科导师制。请问学校实施这项制度的考量是什么?在实施过程中有怎样的效果?

陈仲华:异科导师制作为全员书院制改革的核心抓手,旨在突破传统专业教育模式的局限。学校通过选拔跨学科教师担任学生成长导师,构建了“学术指导+生活引领+职业规划”三位一体的陪伴体系,实现了知识融合与思维碰撞,弥补了专业课程对沟通能力、创新思维等软实力培养的不足。该制度以“责任与爱”为纽带,通过全程参与学生学业规划、科研实践与社会活动,助力学生制定分层发展计划,既推动跨学科融合,又构建新型师生关系,为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筑牢基础。

在异科导师制的推动下,学校育人成效实现多维度跃升。一是学生能力显著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团队协作、组织领导等综合素养全面提高;二是师生关系紧密融洽:异科导师以专业与人文关怀构建“成长伙伴”式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互动质效实现双提升;三是校园归属感与活力增强:书院成为学生认同的“家”,内部凝聚力高,文化活动和自治组织蓬勃发展,功能室日均时段利用率超90%、师生满意度达95%;四是跨学科氛围形成:不同专业学生在书院共同生活、活动,结合异科导师带来的多元知识,孕育了跨学科合作项目与兴趣小组;五是支持个性化发展:异科导师能更早捕捉学生的兴趣特长并提供针对性指导;六是校园文化多元丰富:通过打造特色项目与文化品牌,学校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相关实践获高教界认可。

能否介绍一下学校如何落实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相关工作?

陈仲华:学校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重庆市“416”科技创新战略布局等,以“人才培养、技能提升、促进就业”为宗旨,坚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紧密联动、共赢互惠”原则,持续拓展企业资源,融入地方特色,协同创设前沿专业,推进实训项目落地,共建共享教育基地,联手打造高质量人才培育平台。

学校以产业学院建设为引擎,通过与企业共建产业学院、联合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搭建多元化创新实践平台等举措,推动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持续的人才动能。目前,学校已建成奇安信网络安全产业学院、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学院等专业型产业学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5年3月,重庆移通学院与中国科学院大学重庆学院首届“卓越工程师班”正式结业。80余名学生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等专业领域深耕学习8个月。目前,部分学生已入职京东方、华为等知名企业,实现高质量就业。此外,作为全国民办高校中唯一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与重庆市綦江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的“公共安全大数据安全技术重庆市重点实验室”,有效推动了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落地。

学校毕业生的多项就业数据印证了本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从就业反馈的角度来看,您认为“四位一体双院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发展的长远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陈仲华:在专业发展的基础上,学校全面支持学生提升“考试能力”之外的综合能力,让每个学生的个性被尊重,潜力被开发。

学校实施的“四位一体双院制”高质量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逻辑在于,以学生充分全面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同步发展,强调大学课内、课外教育环节同等重要,致力于回归教育的本真与常识,积极践行新教育理念。通过极致的完满教育、充分的通识教育、基本的商科教育、必要的专业教育和学习在学院、生活在书院的制度设计,融汇电影评论、创意写作、文理通识、中德教育、名师课堂、双体产业学院等特色模块,重构大学课程体系与学习体系,为普通孩子提供个性化的一流应用型本科教育体验。

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成效在2019届毕业生五年追踪数据中得到充分印证:工科生因必修商科课程,30%晋升管理岗,薪资增幅超行业均值,凸显出学生突出的跨界能力;用人单位满意度100%(含华为、字节跳动等),平均月薪过万,超三成进入行业一流企业,对口就业率60%以上,服务于成渝信息产业集群,体现学生就业质量的“三高一广”;在创业与社会责任方面,毕业生依托书院资源创办科技公司,获央视《焦点访谈》报道。

此外,重庆移通学院作为中国社会影响力就业典型高校,毕业生去向落实率常年位居重庆市本科高校前列,多次获得重庆市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成绩突出集体及重庆市就业示范中心、创业示范单位等荣誉,并作为全市唯一民办高校被市教委推荐参评全国就业创业工作示范单位。这些实践与成果,彰显了学校独特育人模式的生命力、引领性与社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