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13日宣布,受到美国联邦政府削减科研经费的影响,该校将在美国内和境外裁减超过2000名员工。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当天发表声明说,这是“艰难的一天”,但学校对受影响项目感到“无比自豪”,这些项目涵盖了抗击疾病等大量“拯救生命的工作”。
今年1月28日,英国卡迪夫大学(Cardiff University)为缓解3000万英镑的财务危机而公布的削减方案包括“裁掉400名全职人员,包括教师和行政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7%。”
当地时间2月19日,同在英国的南威尔士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Wales)和班戈大学(Bangor University)相继发布公告,前者裁员200人以节省1500万英镑的开支,后者计划裁掉90人并削减部分专业课程。
多所高校,接连裁员
受全球经济下行、“少子化”危机等影响,不断有新闻报道全球各处高等院校削减预算、关闭部分学院、撤销部分专业和教职的消息。
持续走低的入学率给大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压力,迫使它们不得不采取措施以削减开支,这些高校中包括了一些知名的私立和公立大学——
2024年9月中旬,维滕贝格大学宣布将裁减24个全职教职人员和45个职工。此外,该大学还计划取消五个专业及其相应的辅修课程:音乐、音乐教育、德语、西班牙语和东亚研究以及中文辅修课程。
代顿大学宣布将裁减教职人员,正在考虑削减项目。代顿大学表示将不再续签2025-26学年的部分教职员工合同。此前该大学已经通过自然减员和激励措施减少了员工人数,但学校认为还不够。该大学还计划主动将本科生人数缩减10%~15%。
芝加哥哥伦比亚学院曾宣布计划削减10个项目,希望将本科专业总数缩减至约40个。2024年6月,该学院宣布计划裁减约5%的员工和教职员工(共计约70个职位),并取消了另外32个空缺职位。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在2024年5月提出了自愿买断提议(又名为自愿离职激励计划)。9月,宾州州立大学表示,该校40%的员工和10%的教职人员接受了计划,许多教师已经离职,部分员工会在年底前陆续离开。
2024年8月底,克利夫兰州立大学宣布已经裁员14人,并且预计在学校收购计划获得批准后,裁减更多人员。此外,克利夫兰州立大学还曾拿出900万美元作为“自愿离职激励计划”,让拥有至少10年工作经验的教职员工可以选择自愿离职。
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2024年8月宣布计划关闭一所下设学院,关闭两个校区,并裁掉32名终身教职人员。
西伊利诺伊大学曾宣布将解雇所有8名终身制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弥补2200万美元的预算缺口,此前,该校还解雇了52名其他教职员工。
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也曾宣布,至少裁员500人,并大幅削减员工福利,以应对不断上涨的员工和供应成本。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是一所全美顶级的医学院,常年跻身全美医学院排名前十。
与此同时,英国高校也在面临生源不足和资金短缺的难题。BBC曾报道称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将削减近200个工作岗位并减少部分课程。
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报》报道,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由于财务困难,突然删除了历史课程,并且临时裁员,导致学生无法上原有的老师教授的课程。目前已被400多名学生计划起诉。该校已经开启了裁员计划,英国大学与学院联盟称,该高校的裁员规模、速度和强度均是前所未有的,19个系中的11个系在9月前进行了裁员。
该联盟的统计数据还显示,目前全英已有50多所大学和学院进行裁员或削减开支,包括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利物浦大学、利兹大学、莱斯特大学、布莱顿大学、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等高校。其中,艺术和人文学科受到的影响最严重。
机构调整,减员增效
在国内,许多高校为了提升管理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已经走在了机构精简、减员增效的路上。
例如,有高校已经连续两年宣布撤并部分内设机构和岗位职数;某985已经启动机构改革,明确减机构、减干部、减管理人员;还有高校明确,“要减员增效,保骨干、保重点,压缩人员经费支出总量,提升人员效能”。
山西某高校曾表示,该校顺利完成内设职能机构“三定一聘”工作,根据“总量控制、结构优化、精简高效”原则,对内设机构和岗位资源进行全面规划。该校表示,机构改革后,较“三定”前21个部门实有人员数量减少了18个(缩减编制人员数量8%)。
目前而言,国内不少高校仍存在机构臃肿的状况。更是有高校传出停办的消息。新生儿数量减少的连锁反应正在教育界逐步蔓延,入学率下降也将逐渐从学前教育向中小学教育及大学蔓延。可以预见的是,生源的减少将给高校带来巨大挑战,影响高校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才的培养规模与质量等。大学亟需进行结构性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曾表示,“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到达普及状态,未来对高校学位的总体需求将减少,对于不少学校而言,生源危机将逐步来临,部分高校未来将面临被撤销的命运”。对于高校教师来说,在变化的浪潮中找到合适的方向,提升自身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可能出现的教育变革,可能是应对高校变革冲击、在生源危机冲击下不被淘汰的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