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广西贵港市教育局发布的《2025年广西贵港市引进民办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公告》提到,广西贵港市为解决该市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暂名)申报工作急需引进高层次人才问题,决定使用45名人才专项编制面向全国公开引进民办普通高校高层次人才。
据悉,引进人员为贵港市民办教育指导中心在编工作人员,按贵港市公办学校在编教师进行管理。待遇按照贵港市事业单位现行工资分配制度执行,不低于贵港市公办学校同类人员标准。引进人员由贵港市民办教育指导中心安排到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暂名)(目前正处申报期)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工作,并与贵港市民办教育指导中心、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服务期为三年。
民办高校,也有编制
有人疑惑民办高校类似民办企业,怎么会有编制?
实际上,民办高校一般分为非营利性和营利性。非营利性学校为举办者不取得办学收益、学校的办学结余继续投入教育,形成的资产为学校法人所有,依法登记为事业单位法人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的学校。可以提供编制的民办高校多为非营利性高校。
如文首提到的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暂名)是贵港市人民政府大力支持的一所非营利性、全日制民办应用型普通高等院校。
2025年宁波财经学院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明确提到,相关人才提供宁波市事业编。该校为民办非营利性普通本科高校,依据法律、法规登记注册为独立法人单位。
浙江省人社厅近日发布了《浙江省省属事业单位2025年下半年集中公开招聘人员公告》,其中就有民办院校浙江树人学院的招聘信息,包括专职辅导员(男)5人,专职辅导员(女)8人,财务人员1人。据悉,该校主管部门为省直属。公告提到,受聘人员纳入事业单位编制管理(高校为报备员额管理),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享受国家及浙江省政策规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各项待遇。
一般来说,提供编制的民办高校均受到本地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旨在促进本地高等教育发展。
河南省信阳市委编办曾明确提到,持续创新制度机制,简化审批流程,畅通“绿色通道”,建立专项人才编制“周转池”,推行员额制,实行民办高校专项人才编制等,确保各类人才“引进来”“留得住”。山东省日照市委编办建立特需人才周转事业编制专户,专门为企业或民办高校、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引进特需人才落实事业编制,提供专业人才保障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兴办公益事业。宁波财经学院更是在宁波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拥有1000个事业编制,为学校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等提供重要保障。
此外,福建泉州市人社局2023年发布了《泉州市非营利性民办高校教师报备员额管理办法(试行)》,将泉州信息工程学院、闽南理工学院、闽南科技学院、泉州职业技术大学等4家本科民办高校列为该市民办报备员额制度首批试点单位,对其中具有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历且具备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专任教师实行报备员额管理。
据悉,泉州民办报备员额由民办高校自愿提出申请,经民办高校举办单位审核后报市委编办确定;原则上不超过应配备专任教师数的10%,实行单列、动态管理;报备员额使用严格按照实名制管理要求;民办报备员额只能用于民办高校专任教师,不得用于工勤、后勤人员;民办高校注销时,民办报备员额由市委编办收回……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部分民办高校提供编制,但编制的性质却可能各有不同。比较常见的是报备员额制,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相关工资福利待遇,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编制。还有编制周转池等新型“编制”也和很多人理解的“铁饭碗”有所不同。这些编制更多的是编制在岗不在人。当然,也有文首如广西贵港工业学院(暂名)一般,该校引进人员为贵港市民办教育指导中心在编工作人员,按贵港市公办学校在编教师进行管理。
不管民办高校还是公办高校,这些关于事业编制的招聘,都需要仔细甄别。直接给编、纳入编制管理、报备员额、编制周转池……不同的说法可能代表不同的管理方式,一些编制与很多人理解的“铁饭碗”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同。
民办教育,备受重视
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今年发布的《202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民办高校803所,占全国高校总数的比例25.75%。其中,普通本科学校388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23所,高职(专科)学校390所,成人高等学校2所。民办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1052.24万人,占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在校生的比例27.04%。
同时,民办教育在我国也备受重视。教育部曾发布《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第3379号(教育类343号)提案答复的函》,明确非营利性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享有同等待遇,按照税法规定进行免税资格认定后,免征非营利性收入的企业所得税。民办学校教师在资格认定、职务评聘、培养培训、评优表彰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享有同等权利。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享受当地公办学校同等的人才引进政策。
各地针对民办教育也有不同程度的支持。如广东省教育厅今年1月公示了2025年省级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教育发展方向)安排方案,拟安排9510万元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其中包括8所本科院校和8所高职(含职业本科)院校。
而从高校自身来看,部分民办高校为了吸纳高层次人才,给出十分吸睛的条件。如《无锡太湖学院2025年高层次人才招聘公告》明确,领军人才(博士A类)福利待遇包括年薪80万-100万,安家费200万-300万,理工科科研启动费60万-100万,文科30万-50万等。黑龙江东方学院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入职后即享受副教授职称相关待遇及年终绩效津贴;博士人才津贴每月8000元或提供校内三屋一厨人才公寓(建筑面积约为123 ㎡)免费住房1套(5年服务期满归属个人)等。
图片来源:黑龙江东方学院
此外,湖南信息学院实行教职工在职高于及退休不低于同城同层次公办高校薪酬保障制度,突破了民办高校人才引进的“编制”障碍,改变了因“编制”而造成的公办、民办退休差异现状;长沙医学院2023年大幅度调增教职工薪酬福利待遇,教职工薪酬实现了人均5000元/月(6万元/年)一次性调增,足额每月发放至教职工手中……
可见部分民办高校在薪酬待遇上,对吸引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方面颇具优势。
经过多年蓬勃发展,部分民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高。不过,随着人口结构变化和高等教育供给趋于饱和,如今的民办高校“洗牌”已在加速。一方面,部分办学质量低、管理混乱、缺乏核心竞争力的院校将逐步被淘汰;另一方面,一些办学理念明确、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则有望逆势突围。民办高校还需主动适应市场变化,紧抓质量提升与特色深耕,通过高质量办学和差异化定位构建可持续竞争力,为自身争取更长远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