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多年来一直为营造青年科技人员成长的良好环境而不懈努力。然而,他对当前情况的总体感受是:“减负的呼声已经持续多年,但年轻人的压力似乎反而越来越大。”
袁亚湘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令人遗憾的是,领导的指示和部委的政策尚未完全得到贯彻实施,一些关于青年科技人员的关切和政策优惠仍然停留在纸面上。”
院士表示,许多青年科技人员反映,“破五唯”似乎越“破”越“唯”,科研工作中的繁文缛节仍然存在。现在,“帽子”的种类和数量比以前更多,更糟糕的是,职业晋升、组织团队、申请项目时往往默认没有“帽子”就没有机会。这些无形的压力使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感到没有“戴帽子”就难以昂首从事科研工作。
对此,袁亚湘建议切实减少“帽子”的类型和数量,努力避免将“帽子”作为评价指标。他强调提高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使他们不必依赖“帽子”来提高收入。要实现“帽子”与待遇的脱钩,避免用人单位根据“帽子”来划分不同层次,切实减轻青年科技人员的负担。
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袁亚湘曾在“关于为青年科技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的提案中呼吁为广大青年科技人才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他在提案中提出了减少“帽子”工程、关注广大普通科技工作者等建议,引起了科技工作者的共鸣,也受到有关领导和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尽管科技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在2018年12月和2020年10月分别联合印发了“减负行动1.0”和“减负行动2.0”的通知,以及在2022年8月印发了“减负行动3.0”的通知,但袁亚湘指出,这些指示和政策尚未完全得到贯彻执行,一些关心青年科技人员的政策仍然停滞在纸面上。
袁亚湘在调研中还发现科研工作中的繁文缛节依然存在,项目申请和结题的流程仍然繁琐。他以一个具体例子说明,几乎每个项目申请表都要求详细填报个人信息等,而这些信息完全可以通过申请者单位的系统导入,避免重复填写。
为了切实减轻青年科技人员的负担,袁亚湘提出以下建议:
1. 切实减少“帽子”的类型和数量,避免政府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评比、评估和排名过多;在评估时,尽量不将“帽子”作为指标。
2. 提高广大青年科技人员的待遇,使他们不必通过“帽子”来提高收入。实现“帽子”与待遇的脱钩,防止用人单位根据“帽子”将人员分级。
3. 简化基础研究类型基金的申请和结题流程,允许项目申请者不必提供技术路线和经费预算等细节。
4. 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术骨干选择是否担任行政职务,对那些不希望担任行政级别的科技人员,按照普通科技人员的管理标准进行管理,不纳入干部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