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些论文发表过程的知识,有利于正确对待审稿意见。掌握编辑和审稿人员对稿件的要求,有利于提高投稿命中率。
直接接受:不需进行任何修改,接受发表原始论文,但很少有论文可以收到这个决定。
小修后接受:这个决定也称作有条件接受,表示论文需要进行一些细微的修改后就能被期刊接受,小修后接受的论文可能不需要再次经历审稿,一般期刊编辑会自己检查后做出裁决,不过,作者还是要记得“小修后发表”不保证一定会接受,还是要让编辑对你的修改满意才行。
大修后接受:当编辑认为论文需要大幅度的修改就会做出这个决定,作者在返还修改稿的时候需要附上给审稿意见的逐点回复,修稿后的论文也可能再送外审,通常会交给第一轮的审稿人,但,当然,编辑也有权选择不同的审稿人,第二轮的审稿,有些期刊称作“再审稿”,结果如何是根据作者针对评审和编辑意见进行的修改还有回复来决定,如果作者没有完整回复所有的意见,那就有可能再有修改,甚至有可能会拒稿。
修改后重投:有时候编辑拒稿,但是愿意在作者进行修改的前提下接受重新投稿,这时候重投算是新的投稿,如果作者接受的话,必须先根据评审和编辑意见修改论文,然后在再投稿的时候附上含有前次投稿稿件编号以及修改说明的信函,编辑在检查修改后的论文还有相关信息之后,决定是否要将论文送交同行评审。
拒稿:直接拒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就算论文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期刊编辑也不会考虑发表论文。
专家评审意见对稿件能否发表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使评审专家对稿件有个好的印象,给出的评审意见偏向作者一方,论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图片问题。图无法区分黑白和彩色印刷:因为目前期刊以黑白印刷为主,用彩色印刷区分不醒目。
2.小数点问题。表格中小数点位数混乱:许多软件处理结果小数点可以精确到5位、6位甚至更多,很多作者直接将软件结果的数值复制粘贴过来,根本就没有必要,有这么高的精确度。另外百分制数值也没有必要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如经济增长7.985%。类似的还有,如GDP总量为52.783亿元,有必要吗?
3.软件问题。直接将软件中图表截图复制到论文中:这也是不可以的,具体格式可以参考一下各杂志已经发表的论文格式,其实在一个学科中,模型处理结果的公布方式是有一定规范的。
4.结构问题。结构不清晰,一段太长,看着头晕。
5.参考文献问题。参考文献不对应,文中参考文献与最后列出的文献不对应、格式不对等等。
6.排版问题。排版问题,论文中半角全角符号错乱,产生原因可能是在查文献时自动识别出现的问题,在一旦到论文中必须改掉;论文排版字号字体有问题,常正文是宋体5号字,有的排成仿宋或开题4号、小4号字,看着别扭,毕竟不是政府公文;行距不一致、文中出现超级链接等等。
终审又称决审,一般由主编或副主编或有关学科编委承担,根据编辑初审、专家审稿意见等决定稿件是否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