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2日,Nature 报道了一篇题为:China conducts first nationwide review of retractions and research misconduct 的新闻,文章中指出,自2021年以来,已有超过17000篇论文撤稿涉及中国学者,中国政府要求各个大学必须申报所有的论文撤稿行为,并对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展开调查。
据 Nature 报道,在2023年一年时间里,所有出版商发布了近14000份撤稿声明,这一数量创下了新纪录,这些撤稿中约四分之三涉及中国学者。其中,仅Hindawi就有超过9600篇论文被撤稿,其中约8200篇被撤稿论文来自中国学者。
▽ 中国作者SCI论文撤稿占全球所有撤稿的比例持续增高,2023年竟然高达75.1%!
大量论文的撤回也暴露了我国科研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包括科研资金的不合理分配和对科研成果量的过分追求,导致一些研究人员采取不正当手段发表论文,这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的发展。
2023年11月20日,中国教育部科技司发出通知,要求各大高校开展对过去三年科研论文撤稿情况的全国性审查,深入调查可能涉及的学术不端行为。
审查的重点有以下几全面统计撤稿论文:
高校必须准确统计本校研究人员在过去三年(2021年1月1日以来)中所发表的、已被中英文期刊撤稿的论文。
查明撤稿原因:
高校需要对撤稿原因进行详细说明,明确是由于学术不端行为(例如数据造假、剽窃抄袭等)还是由于学术差错。
追究学术不端责任:
对存在学术不端行为的论文,高校需展开调查,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怎么查?怎么罚?
据悉,论文被撤稿的研究人员必须揭示撤稿的原因是由于不当行为(例如图片操纵)还是由于诚实的错误(例如自己发现了工作中的错误而主动申请撤稿)。然后,研究人员所在的大学必须调查和惩罚其中的不当行为。根据教育部的通知,如果研究人员未申报被撤稿论文,但后续被发现,将面临严厉惩罚。
根据2021年,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对一批撤稿论文的调查结果,惩罚措施包括减薪、取消奖金、降职和暂停申请研究经费和奖励。
此次教育部的通知明确规定,论文的第一通讯作者负责提交回复。这一要求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研究人员逃避合作工作责任的问题,且相关被指控研究人员在调查期间有权上诉。
此前,高校论文学术造假也在网上引发不小的舆论风波,据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发布公告称,一位于2013年12月获江西农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的学生,因其硕士学位论文存在“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的作假行为校方决定撤销其硕士学位,注销其硕士学位证书。
经过查询发现,翟某某论文几乎全文照抄另一名研究生刘某某的毕业论文,甚至连致谢都相同。据悉,刘某某于2012年12月参加的硕士论文答辩,其论文还被收录进了当年(2012年)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而抄袭者翟某某于2013年11月完成硕士论文,并且该论文同样进入了当年(2013年)的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尽管时隔了10年之久,江西农业大学还是决定撤销翟某某的硕士学位。
写在最后
这也意味着,已毕业的研究生并非毕业就进入安全地带,对于学术不端的现象,各大高校以及社会持零容忍的态度,珍惜学术羽毛,不触碰学术不端红线做好科研路人甲才是关键。培养科研诚信需要时间,道阻且长,但我们一直走在正确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