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 11 月,在 “2022 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 上,颜宁宣布了一个重大消息:她将辞去普林斯顿大学冠名讲席教授的职位,回国创办深圳医学科学院(英文简称 SMART)。这个决定立刻在学术界引起了轩然大波,社会各界都对她的选择议论纷纷。大家好奇,这位在科研领域成果丰硕的学者,为什么做出这样的选择?她又将如何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取得成就?
最近,人民日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在深圳对颜宁进行了深入采访,让我们有机会了解她目前的科研和生活情况。让人意外的是,当被问到 “当‘创始院长’难不难” 时,颜宁语气轻松地表示 “其实也没那么难”。她解释说,团队一直坚持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的原则。她自己主要负责与学术相关的工作,比如 SMART 的发展规划、学科布局等,其中最重要的任务是招聘 PI(科研项目或实验室负责人)。
“创始院长” 不好当?
一开始,深圳医学科学院刚搬进来的时候,只有潘孝敬一个 PI(科研项目负责人),整栋楼都显得冷清。但现在不一样了,这里设备齐全,还不断有新的 PI 加入,其中还有好几位在国际上都有名的资深 PI。
最让颜宁高兴的是,睡眠研究专家丹扬教授全职加入了。2025 年 5 月 8 日,颜宁在微博上提前宣布了这个消息,特别激动。丹扬教授研究睡眠、认知控制和视觉处理这些领域很多年了,发表了 90 多篇论文,业内口碑很好。她的加入,给深圳医学科学院带来了很大的助力。
从 2023 年 5 月到现在,除了丹扬教授,陈宙峰、王彦庄、杨建、陆伟这些资深 PI 也都陆续来了。有了这些人才,团队的实力一下子提升了不少。颜宁说,有他们在,自己轻松多了,还相信以后肯定会有更多资深 PI 加入。
从最早只有几个人,到现在人才济济,深圳医学科学院在颜宁的带领下,正在一步步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科研团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了基础。
科研 “生命底色” 从未褪去
颜宁虽然管理事务很多,但从来没忘记她最看重的科学研究。从2007年在清华大学建实验室开始,她就一头扎进了和人类疾病相关的转运蛋白和离子通道研究。葡萄糖、盐、钙这些物质要进入细胞,就得靠细胞膜上的转运蛋白和离子通道。这些膜蛋白和离子通道要是出问题,生命活动就会受影响,甚至引发疾病。要搞清楚它们的功能,就得先知道它们的三维结构。
在这个领域,颜宁的实验室成果不少,成功解析了葡萄糖转运蛋白和钠离子、钙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这些都是以前很难攻克的难题。现在她的研究分两块:“旧爱”和“新欢”。“旧爱”是继续研究膜蛋白和钠离子、钙离子通道的三维结构和机理。
她打了个比方,蛋白质就像“变形金刚”,以前研究的是它的“汽车形态”,现在重点研究“机器人形态”。她觉得这部分研究大概完成了60%,但也笑着说,未来可能会发现其实只完成了0.1%。不过她觉得这挺好,因为科研最怕的就是没新问题,发现新问题才是最开心的。
“新欢”是“生命暗物质”,比如糖类、脂类这些我们还不太了解的物质。研究这些意义重大,既能帮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本质,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虽然这个领域研究难度大,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看到了一些希望。颜宁的科研一直在探索未知,为生命科学的认知添砖加瓦。
如何平衡?她有自己的答案
有人问颜宁:“你现在行政事务这么多,哪有时间做研究?”颜宁的回答挺有意思:“行政不加班,科研不限时。”她白天忙行政工作,晚上就一头扎进科研里。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加起来,她花在科研上的时间也不少。很多时候,城市都安静了,她的实验室还亮着灯,她就在里面研究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探索那些未知的东西。
对其他科研人员,颜宁也挺用心的,想方设法给他们创造一个“科研无忧”的环境。不过,这可不是说让他们没压力,而是让他们能专心搞研究。深圳医学科学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帮PI和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别让他们为生活琐事分心;二是给科研人员配行政助理,把他们从那些繁琐的杂事里解脱出来,让他们能把更多精力放在科研上,好好研究科学问题。
从筹备到现在,深圳医学科学院在颜宁的带领下,已经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科研人才不断加入,研究方向也在不断拓展,行政和科研之间的平衡模式也在逐步完善,但这只是个开始。
颜宁之前曾谈到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未来:经过一代人、几代人的努力,10年、20年后,深圳有望在世界生物医药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我们有理由相信,凭借颜宁的智慧和担当,以及全体科研人员的努力,深圳医学科学院肯定能在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留下自己的印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颜宁和她的团队正在朝着目标坚定地前进,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