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震宙教授公布其所指导研究生的相关信息引起了广泛关注,再次引发了对高校师生关系的探讨。在这一背景下,一篇论文对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这篇论文指出,师门作为一个典型的非正式组织,对研究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学术规范习得、专业知识掌握、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学术沟通能力、社会资本获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北京某“双一流”大学的16位研究生进行深度访谈,论文认为:
一、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研究生个体之间也有很多差异,即使同一个师门中,对不同研究生的影响也不同;尽管如此,师门对研究生群体的影响依然存在很多共性:多数师门促进了研究生学术规范的习得、专业知识与方法的掌握、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的改进、学术沟通能力的提高以及社会资本的获得;近半数师门对研究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然而,多数师门在研究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积极影响较小;多数师门对研究生的情感发育与人格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少数师门对其没有产生影响,甚至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从师门对研究生发展的影响因素来分析,师门非正式的互动方式、约束机制与权威是导致研究生个体发展差异的三个因素。在那些知识、能力与社会性三个维度都得到发展的研究生看来,其师门均具有如下特征:在非正式互动方面,师门成员之间互动较多,联系紧密,研究生能从师门中获得较多情感支持;在非正式权威方面,导师往往具有“民主”的领导风格,既指导学生学术发展,也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与情感,高年级学生在师门中起到垂范作用;在非正式约束机制上,师门形成了成员共同认同且自觉遵守的师门习俗或惯例,如对学术严谨的态度、“大带小”等。而在那些各个维度都鲜有发展的受访研究生看来,其师门往往不具有上述特征。在那些发展受到消极影响的受访研究生看来,导师通常具有强势的个性,表现为“专制”的领导方式与压抑紧张的师门组织氛围。
三、只有少数师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主要有赖于导师的有意引导与民主宽松的师门氛围。而多数师门过于强调论文发表,忽视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的学术评价方式盛行“以论文论英雄”,对研究生而言,多发表通常意味着更好的工作单位、学术声誉、福利待遇。“一个没有文章的博士,就像后宫没有子嗣的妃子”,论文发表甚至成为悬在研究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这种过于强调论文发表的研究型大学评价体制的影响下,一些师门的研讨会开成了“论文发表研讨会”,论文发表几乎成为评价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唯一标准,而至于其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短期内难见成效也难以衡量,在科研绩效的压力下,便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四、部分师门对学生的人格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导师甚至成为学生学习生涯中“影响最大”,改变其人生理想的人。然而,仍有一些师门不重视“情感逻辑”,过于强调“效率逻辑”,对研究生的人格发展鲜有积极影响。梅贻琦曾言,大学教育之重,在于人格。教师不仅要专长明晰知识的传授,还要为学生的修养、意志与情绪树立楷模。大多数研究生从本科毕业后直接读研,鲜有社会阅历,三观、个性都尚未定型,导师的垂范与引导会影响学生完整人格的建构。然而,有些导师尤其是理工类导师却完全推卸了其对研究生人格发展的责任。更有甚者,个别导师的教师发展尤其是“个体发展”不足,如缺乏良好的情绪掌控能力,导致师门的氛围紧张,学生自信下降甚至发生退学事件。师门作为一个典型的非正式组织,与院系等正式组织相比,对研究生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师门对研究生的影响是复杂多样的,不同师门对不同研究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论文指出,部分师门对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产生了积极影响,而另一些则过于强调论文发表,忽视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当前学术评价方式过分强调论文数量的情况下,一些师门的研讨会甚至成为了“论文发表研讨会”,导致研究生创新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
此外,师门还对研究生的人格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一些师门对学生的人格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而另一些则对其没有积极影响,甚至产生了消极影响。师门对学生的人格发展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导师的个人品质和教育理念。
综上所述,师门作为导师与学生之间的非正式组织,在研究生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为了更好地促进研究生的全面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师门组织建设,避免过分强调论文发表数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人格发展,以促进学术界的长期健康发展。